开云官网-张善燕:扎根职教一线 坚守育心传技

xiaoqiao 西甲

2024年9月,法国里昂,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闭幕式现场。“China!”——当“机器人系统集成”项目金牌得主的名字被念出时,在场所有的中国代表团成员瞬间沸腾了。

在欢呼的人群中,来自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的金牌教练张善燕,有几秒钟大脑一片空白。狂喜、激动、如释重负……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,最终化为与身边人紧紧的拥抱。十七年磨一剑,所有的艰辛与付出,在那一刻都有了答案。

张善燕

“逆袭”世赛金牌背后

这块金牌,来得并不容易。

“这是我们这个项目第一次正式参赛,所有的标准和规则都由欧洲专家主导,我们心里其实很忐忑。”张善燕回忆道。该项目比赛模块不公开,比赛成绩全程保密,直到闭幕式前一刻,胜负都无人知晓。

赛程共四天,真正的考验发生在第三天。由于赛题完全保密,前期他们根据国内工业习惯设计的设备布局,程序运行速率保持在中等水平,虽然在安全性和规整度上无可挑剔,却在“运行效率”上意外失分。那天一评分,中国队一下子被扣掉了4分多,形势非常危险。

当晚,在酒店里,张善燕和团队紧急研讨到深夜。是求稳争取保留在第一梯队,还是破釜沉舟搏金牌?他们果断选择了后者。“我们制定了新策略:牺牲第四天一部分比赛时间调整布局,优化程序,全力提升效率。”张善燕说,比赛第四天,学生们顶住了巨大压力,完美执行了新方案,加之团队成员在全英文技术文档上的绝对优势,最终实现了逆转。

从落后到一举夺金,这背后是日常准备的极端周全,更是临场应变的勇气与团队间的绝对信任。

张善燕(后排右一)和学生们在一起

是严师,也是“大家长”

这条金牌路,张善燕走了十七年。

十七年前,大学就读“机电技术教育专业”的他,一毕业就扎进了职业教育领域,在他看来,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紧跟产业。“我刚教书时,就发现大学学的偏理论,要教好学生,自己得先有一身过硬的真本领。”

2010年,学校开设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这一全新专业。面对全新的领域,张善燕做了一个关键决定:申请,前往珠海的一家合作企业进行项目实践。“那不是学校硬性要求,是我觉得非常有必要。只有深入一线,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,自己该教什么、怎么教。”

在企业的一年,他啃项目、搞设计,将前沿技术吃透摸熟。这段经历,不仅让他积累了宝贵的企业实践经验,还为后来获得“全国技术能手”称号锻炼了扎实的机器人操作调试技能,更为他日后的教学和竞赛指导打下了坚实的根基。“我们最大的优势,就是能精准地将企业的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和训练内容。”他说。

作为教练,张善燕是出了名的“严厉”。

来校入读的学生,学科成绩可能并不算出众,但张善燕并未因此放松对学生们的要求,尤其对入选竞赛队的学生,更是提出了极高的标准。他要求选手编写的全英文技术文档必须做到“无可挑剔”,让外国专家“一眼满分”;他模拟各种极端情况,甚至把仿真软件带到国外,让选手在酒店里继续练习。

这份严苛,源于责任。“世赛场上会遇到各种严格的裁判,甚至可能有不公,我必须让他们具备应对最高标准挑战的能力。”

然而,在这份严厉的背后,张善燕也是一位无比细致的“大家长”。第47届世赛冠军吴龙辉是他一手带出来的徒弟,这位在世赛舞台大放异彩的选手,虽有天赋,但初入队时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队友,短时间难于适应,曾萌生退意。张善燕看到的是他技术上的专注与潜力,一次次与他谈心,与家长沟通,慢慢帮他纾解心结。得知学生患有哮喘,他在外出比赛时甚至会带上电饭锅,煲汤为学生调理身体。

“你要考虑的不仅是技术,还有他们的心理、生活,方方面面都要关心到位。”张善燕说。正是这种既“传技”又“育心”的培育,让他点燃了无数曾被分数埋没的闪光灵魂。

世赛金牌选手刘富强动情地说:“从竞赛技巧到生活关怀,张老师的帮助从未缺席。这份师恩,早已成为我们成长路上最珍贵的力量,也让我们始终记得——有人曾这样用心守护我们的梦想与健康。”

张善燕(中)和学生们在一起

世赛标准“反哺”日常教学

如今,张善燕身兼多职:教研室主任、竞赛教练和任课教师。三种角色频繁切换,工作早已没有了明确的上下班界限。记者采访他时,已是晚上九点多。

“竞赛压力大,没有寒暑假,周末也常常在训练、考核或出差中度过。”从他平淡的语气中不难听出,这样的工作节奏在过去十七年里,似乎早已成为常态。

张善燕的同事李赛男老师向记者分享了一件小事:2022年她备战省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期间,张主任经常晚上11点还在为她指导文本,所提意见总让她有醍醐灌顶之感。比赛当天,他更是亲自到场协调后勤。

尽管已经走上教科研管理岗位,张善燕仍坚持一线教学,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与严谨,不断思考创新。李老师感慨道:“他常和我探讨如何优化教学策略,把一体化课堂做得更好。他以身作则,让我真切感受到何谓真正的教师力量。”

从教坛新秀到全国技术能手,从一线教师到世界金牌教练,再到专业建设的引领者,张善燕的十七年,也是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。

他最珍视的成就感,并非来自耀眼的奖牌,而是当头部企业盛赞他的学生时,是当用人单位反馈他的学生已成为技术骨干时,是当他知道自己所教的专业被誉为行业“黄埔军校”时。

载誉归来后,张善燕思考的终点不再是金牌本身,而是如何让金牌的经验“反哺”到更广阔的课堂。

“办学校就是办专业。”作为教研室主任,他正致力于将世赛的先进技术标准、训练方法转化为日常的教学标准、课程内容和评价体系,推动整个专业的改革升级。“我们的目标,是让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前沿的教育资源,而不仅仅是几个参赛选手。”

面对智能制造产业的飞速变革,他眼光前瞻:“核心一定是产教融合。我们必须紧密对接广州‘12218’产业布局和广东‘双十’战略产业,动态调整专业,为企业培养真正需要的人才。”

【人物档案】

张善燕,正高级讲师,现任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教研室主任、竞赛教练及任课教师,从事教育教学工作17年,始终扎根职业教育一线,以匠心情怀践行教育使命,在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、智能装备运行与维护等领域精耕细作,以卓越的教学能力、创新精神和育人成效,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。2025年获“南粤优秀教师”称号。

【获奖感言】

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,更属于所有奋战在广东技工教育一线、默默耕耘、无私奉献的同事们。“南粤优秀教师”这个称号对我而言,是一份沉甸甸的认可,更是一份殷切的期待和鞭策,我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的初心,不断提升教学水平,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,为广东的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文 | 记者 崔文灿

图|受访者提供

出品:羊城晚报社

总策划:任天阳

总统筹:林海利 林如敏

主编:龚丹枫 陈晓璇 王倩

统筹:卫轶 孙唯

版面设计:黄文倩

责编:卫轶

发布于:广东

0 3